11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

The Port and the Image:Documenting China’Harbor Cities

策 展 人 :何伊宁、王欢

Curators:He Yining, Wang Huan

参 展 艺 术 家 :陈文俊 & 江演媚 、黄臻伟、李超瑜、徐浩、杨圆圆、郑川、朱岚清

Artists: Chen Wenjun & Jiang Yanmei, Huang Zhengwei, Li Chaoyu, Xu Hao, Yang Yuanyuan, Zheng Chuan, Zhu Lanqing

展 览 地 点: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港博路 6 号)

Venue: China Port Museum Temporary Exhibition Space, Ningbo (No.6 Gangbo Road, Chunxiao, Beilun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关于展览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是由中国港口博物馆委任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所策划、组织的展览项目,其目标在于通过摄影这一在艺术内外出入自由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发展中的问题,是宁波港口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该展览邀请了共八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摄影艺术家,分别就七座港口及其城市(宁波、泉州、广州、南京、上海、香港、大连)进行实地的拍摄。

该项目选取上述七座重要港口城市作为切入点,尝试利用摄影作为文化生产模式的功能,去分析上述港口的现代性与历史传统在建筑、空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关系, 并尝试讨论现代性的港口城市与传统交接中所表现出的地域特点,或是与历史或现代语境相关的话题。参与委任拍摄项目的八位摄影艺术家分别从自身的兴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针对上述地理区域的港口、腹地、贸易空间,以及空间内所展开的人的活动进行深入挖掘,最后通过各自所擅长的摄影语言和媒介的选用(平面摄影、录像、声音装置)得以实现。

在《宁波港:虚拟与现实》中,郑川从虚拟、重现和海岸三个部分,针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三大港口之一的宁波港变迁展开了复杂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朱岚清所完成的《沉船发掘记》从泉州湾后渚港附近的海滩上发现一艘宋末时期的沉船出发,摄影师将自己作为沉船发掘小组的成员,在创作中将两次“发掘”并置,向观众再现了泉州港的地方史。陈文俊和江演媚在拍摄广州港的实践中分别通过图像系列《漫游两千年后的广州港》和录像《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的创作,将这座港城背后作为古今中西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和功能连接起来。

李超瑜在创作《如南京一般的南京》的过程中将这座城市作为历史古都和内河枢纽港的历史与现状做出对比,将作品讨论的现实对准当下景点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徐浩的《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是艺术家针对上海政权更迭、商业变迁的一次类型学研究,他将表征的物件作为项目自我叙述的对象,尝试在不同背景下赋予其新的意义。于此同时,黄臻伟所拍摄的《无时境——香港计划》是由摄影、声音采样、文本等材料组成的综合媒介作品。他以香港维多利亚港周边的城市日常景观为样本, 并尝试挑战摄影本体中的“时间”元素, 创造一种失去“时间维度”的城市空间的超现实状态。杨圆圆在拍摄大连港的过程中选取了该港近代史的背景,以城市中的地点为索引,贯穿来自不同时代的叙事片段。《大连幻景》以摄影、文本、录像为媒介,涉及对战争与殖民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期其功能与属性的转变。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不单单是一场针对中国重要港口的视觉展览,它更像是一系列基于中国特定港口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针对综合性港口文化研究的实践。配合展览的一系列线下及线上活动即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宁波陆续展开,以增进大众对港口及港口文化的理解。展览画册由假杂志社编辑出版,将于展览开幕同期推出。

博物馆简介:中国港口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建筑面积40978平方米,于2014年10月建成开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由国务院批准命名,定位以港口文化为主题,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的我国规模最大的港口专题博物馆,成为挖掘港口历史,传承港口文化、传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支点。以文物藏品贯通古今,以现代科技展示成果,以丰富活动传播能量,以优质服务吸引民众,中国港口博物馆邀您同行,扬帆起航,驶向深蓝!

About the Exhibition

“The Port and the Image: Documenting China’s Harbor Cities” is a project organized and curated by photography researcher and curator He Yining for the China Port Museum. The Project uses photography to explore the realitie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port cities in a modern, economically integrated world. Moreover, “The Port and the Image” seeks to address the issues created between the harbor and the city caus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exhibition includes eight photograp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fields. The images included are from seven harbors and their surrounding cities (Ningbo, Quanzhou, Guangzhou, Nanjing, Shanghai, Hong Kong, and Dalian).

The seven major ports selected in this project serve as starting points. This project seeks to use photography to as a creative tool to analyze how these ports have grown: how their architecture has embraced both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and how urban space, th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culture relate to one another within them. “The Port and the Image” looks to discuss the ways in which a modern port city can be a unique vessel of history and tradition, and how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in a contemporary context. Each of the eight photographer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have approached it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With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research as a starting point, they have formed concepts that assess both the urban area around the port, the interior beyond the coast, and th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paces between. In doing so, they have develop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ports unique situation. Once this has been established, each artist uses their own approach to photography (whether it is video, sound recording, or prints) to make their vision a reality.

Unfolding across three distinct sections –the imagined, the reappearing, and the coast– Zheng Chuan’s “The Port of Ningbo- Fiction and Reality” takes an intricate and imagi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ingbo, one of Maritime Silk Road’s main ports. Zhu Lanqing in “Excavations of a Shipwreck” uses the discovery of a late Song Dynasty shipwreck on a beach nearby Quanzhou’s ancient Houzhou Harbor as a starting point. Positioning herself as if she was on the excavation team, Zhu Lanqing juxtaposes two different “excavations” together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port of Quanzhou. Chen Wenjun and Jiang Yanmei approach Guangzhou from two different angles: the former, through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in ” Wandering Through Guangzhou After 2000 years,” and the later through a video titled, “Three Foreigners Doing Business in Guangzhou.” In both pieces, the artists look at the role of Guangzhou as a site of historical East-West exchange and trade.

Li Chaoyu, in his work “A Nanjing just like Nanjing,” compares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Nanjing, its history, and its role as an ancient inland port. His work discusses the reality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China’s current strategy towards historical tourism. In “Goods, Decades and Sense Shift” Xu Hao takes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how business functions as regimes change. Using symbolic objects from a second-hand market, he creates a self-narrating story. Each work is set against a different background to incite different meanings in each new context. Huang Zhenwei in “Timeless Boundary – Hong Kong” creates a work about Hong Kong that integrates photography, sound samples, text, and other media. He focuses on daily life in Hong Kong’s Victoria Harbor, using it as a sample to create a surreal urban space that has no “dimension of time.” Yang Yuanyuan, in her work, focuses on picking out the aspects of Dalian that best represent its rec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Using specific sites in the city as an index, she reconstructs a story out of narrative fragments. Her work, “Dalian Mirage,” uses photographs, text and video to approach the complex issues of colonial history and how the function of urban spaces change throughou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Port and the Image: Documenting China’s Harbor Cities” is not only a visual archive of China’s port cities, rather it is a dynamic series of synthesized multi-media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port cities in a modern, globalized world. A series of related online and offline resources and events complimenting the exhibition in Ningbo will run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in order to enhance give a rounder perspective on ports and their culture. The photobook paired with the exhibition, published by Jiazazhi Press, will launch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show.

About the Museum: The China Port Museum is located in Ningbo’s Beilun District, in Chunxiao Binhai New City. The museum’s structure spans across 40,978 square meters and opened in October of 2014. The China Port Museum was established by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a museum focused on exhibition, education, collection, research,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bout port culture. In doing so, the China Port Museum has become the largest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and interactive port-focused museum in China. The museum is dedicated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rt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ir traditions. The museum aims to be a center for maritim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facet of the “new maritime silk roa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technology, a multitude of presentational mediums, and a high level of service, The China Port Museum invites you to set sail, and take off into the deep blue sea.

对港城无名历史的打捞 ——关于“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

撰文/王欢 

文章原载于瑞象视点

后收录于《《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画册

“当诗人(勒内·夏尔)说留给我们的珍宝没有遗言的时候,他暗示的就是这笔失落财富的无名状态”,港口城市在永恒的流动中被包裹着,围绕它的无名历史也如失落珍宝的隐喻一般,遗留下来又保持隐秘,更加重要的是,它们等待着再度命名和挖掘的时刻。

港口是如此特殊的场域,以至于无限的流动性造就了精妙的复杂性,从宏观的历史来看,它见证着海运、战事与贸易,看着社会形态几次转型,港口,几乎可以称为一种“发展”的具象化代名词。而港口的历史,也无疑反应着发展史、兴衰史与技术革新史。

如何认识一座港口城市?尤以图像为核心结构的综合性讲述作为基础时,港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此时此刻”的概念被看待了(它拒绝在单一的注解文本中或表面上游荡),而是拥有着历史、当下与未来且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变革的巨大综合体。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将其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收纳,从而使其成为某种刺激物而重新现身。

整体视检本次接受委托的艺术家的作品,大多脱胎于各地港口城市的某段历史,并以个体的方式与之建立起联系。于是,这里的历史就变成了并非如永恒回归般被传唱和歌颂的历史——而是被铭记的历史之外无名的历史,甚至于如幽灵般的历史。

事实上,历史的讲述从来不在一种整体的概括中展开,那些宏观的、伟大的事迹最多变成历史叙述的主题,而历史必将是无数个人的历史、局部的历史拼凑起来得以接近在我们看来的完整。在此,我们或许需要一个反问的句子来重复一遍——难道,这些无名的历史不应该是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吗?

艺术家在接受委任以港口城市为核心展开叙述时,不同于历史学或考古学那样对港城的陈述或解释,而是一种脱离单一建制的且带着个人主观视角的追寻。这像极了一次“打捞”的行动,因为打捞在于,被打捞的对象或是一段沉没的历史;或是现象下潜在的隐患,总之,是处于难以察觉的表面之下的,通过打捞,以使其不致为时间所淹没。于是,在这里,我们期望得到的,不是为了建立某种“真相”,也不是为了重申某段历史,而是在这种综合建制的方式背后有着更加别样的阐释,即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意义系统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连贯性。那么,在此我想谈论的是艺术家们是如何构建这些秩序的;如何通过各自的方式来“打捞“的;又是如何在语言和行动中将其证明和实现的。

李超瑜——重建城市历史的一体性作为伪命题

李超瑜的作品《如南京一般的南京》源于古代诗词文本对秦淮、长江的描述在当代失效的语境。当他沿着南京水路来重新视检这座内陆港口城市时,那些诸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在现代穿越的尴尬,被吞噬并重新改造的“四不像”大报恩寺。这些景象让他得以重新思考历史变迁中“失效”的复杂原因,这也催使了李超瑜将矛头对准国家出于“古迹保护”等一系列修复和重建的行为上。

事实上,面对六朝古都南京所谓的古迹维护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采用模仿原始创造性过程的方式来对原来的创造性过程的干预。历史的、当下的一次又一次被混为一谈,以至于人们很难去分辨出真伪新旧。这同时意味着名义上的维护或反古成为了对一段迫近消逝时光的抹除,而作为历史的立场,这种保护已经难以生效了,从而变成了一种保护的伪历史。然而,更加微妙的是,一旦这种夹杂着真历史、伪历史以及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下,被摄影机留住成为图像时,伪历史本身却又显得真假难辨而成为了真实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于是,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近乎如同对复写的复写这样一个无休止循环往复的动作。

整体来看,这个问题本质上在于人类试图将旧的城市历史构建出新的一体性。那么我想,在借南京(这个城市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新旧同体的显著特质)作为对象所催发出来的重建一体性的问题是李超瑜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杨圆圆——塑造一个交错纵横的时刻

杨圆圆的项目《大连幻景》局部截取了中国近代史的大连作为背景,通过不同年代和不同来源的影像拼合,杨圆圆提供了一个历史交错、时间纵横的“特殊时刻”。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张旧照片中的街道与当下时空的重逢;同一广场前不同年代的人们在此行色匆匆;历经时间消磨的建筑如蜕皮般更换着“皮肤”…这些,都像是作者将一段“线性”推进的历史打碎成几股力量,以将其网状展开、压缩予人们观看。

如此,近乎穿越式的整合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发展”在不同时刻并置的可能,从而,远道而来的图像可以致使我们突然脱离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时代,而不被一种当下状态所局限。因为当下状态总是让人对过去假装视而不见,就如同面对一片海域,某个清风吹来的时刻你很难去想到它过往所经历的硝烟和战火;同样,恰逢狂风来临时也不会想象曾经有文艺男女在此写下情诗的平静,当不同时刻的海平线“对齐”时,那片海域所见证过的都将被联系起来。

而大连近代史的复杂在于,这一时期也几乎等同于大连的日据时代,混杂着战争、殖民和城市建设的历史都在这里一并展开。作品中有两张俯视拍摄的楼梯间像极了一场不动声色的隐喻,杨圆圆将它们几何化成黑白相间的螺旋状线条,而这螺旋状上升的结构,也似乎昭示着一段历史发展的状态——历史,并不如单向的奥德赛(返乡之旅)般是无法重复的。《大连幻景》便在这种螺旋向前的推进中揭示了大连这座城市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

徐浩——物件,一跃成为语言

在《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中,徐浩前往浦东远郊的庞大二手家具市场选取那些被遗落的物件进行拍摄。从二手市场来认识一座城市,可以说是碎片化地看着一座城市过往的记忆、流行和改变,尤其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二手市场,这些物件同时意味着对外商贸史和文化渗透史的侧面勾勒。以至于,我们必须以一种回溯的姿势重新回到1943年开埠的上海,以作为一次观看的起点。

徐浩将被散落和遗忘的物件脱离原有的语境,并以类型学式的方式对其进行大规模收集和处理,那些过时的、经典的、舶来的、过剩的……平均分布在所有可见的共同面上,形成了一张个体在其各自的历史或者说时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脉络图。如同把可见与其深层原因关联在一起,接着从这个秘密的结构回溯着躯体表面所展现出来的符号。

于是,在这里,引起人们关注的重点则不在于通过何种方式来辨识物件本身(它的工艺、颜色、形状或可能的年代),而是物件在新的秩序下从待描述的对象一跃成为了语言(正像福柯所说的“物体本身像语言一样隐藏和宣明了自己的迷,又因词把自己提供给人,恰如物被人辨认一样”达成一种等同),以一种无限迫近的方式旁敲侧击着上海旧事。

郑川——一次主体缺席的描写

郑川的作品则更加注重以宁波港作为核心描述对象的多维度拼贴,其中包含使用电脑技术对大海形象的模拟、通过3D建模将宁波港客运大楼的原始形象再度重现于当下,以及去到实地所拍摄的海岸边保有人工痕迹的地景这三部分构成。

对于郑川的讲述,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半脱离历史材料的拼合而留有余地引导和描述的方式,以使得他所关注的对象在保持神秘与轻微的戏仿间展开。事实上,无论是模拟大海的形象,还是建筑物幽灵般的回返,它们的核心动作都在于一种模拟,或者说一个“替代关系”。在这种模拟下,以往的感觉或现象不再由表征逻辑统治来展现了,而是呈现出一个由于主体缺席而导致待叙述对象得到加强的新形态。

也正如第二部分中所展现的那样,我们或许根本无需审阅宁波港历史上每一帧的兴衰,而客运大楼作为宁波港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其存在的25年间见证宁波港兴衰的强力载体。当它被郑川使用电脑技术得以在图像中“短暂”地回返时,中心建筑背后所经历的政治波动与历史变革将无法被忽视。

朱岚清——泉州“考古”报告

朱岚清的《沉船发掘记》以两个节点性时间的行动作为参考系来重新审视泉州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决定性差异。1973年,一艘宋末时期的沉船在泉州湾后渚港附近的海滩上被发现,沉船发掘小组以古船发掘展开一次考古;2017年,朱岚清以该沉船为索引,进行了一次视觉化的交错式重访。1973年的考古开启的是一段古代泉州港制造、航海与商贸史的回溯,2017年的重访则展现着考古发生地理在当下的处境和现状。结合考古资料、摄影和拍摄日记,《沉船发掘记》以一份新的“考古报告”的姿态,将两段历史在一次隔空对话中产生了微妙的提问与回应。

沉船的发现是一次重拾,如果没有这次重拾它将永远地变成幽灵。因此,沉船本身已经构成了完美的隐喻,它作为一段历史或一个秘密的持有主体,从石沉大海的处境中被打捞出来,崭新的叙述在此被重新揭露了出来。那么在《沉船发掘记》中,得以被重新揭露的便是借助“考古”与“重访”的并行,来关注与泉州港当地居民生存休戚相关的过往与当下——无论是主流制造业的转向,还是场所功能的改变,抑或当地居民休闲方式的转变或保留。

黄臻伟——离散状的城市空间

在《无时境》中,黄臻伟以城市日常空间为对象,把一座城市的形象拆解为图像、声音和文字三个部分,三种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来描述我们称之为城市的东西,以此尝试完成一次脱离时间维度而呈现出离散状潜能的空间型塑。在以往的《无时境》中,我们看不到现实中的标志性建筑,也几乎没有更多风格线索(作为参考),这似乎暗示着《无时境》是通过模糊的战术消解了城市的“个性”,抑或说提供了一些“个性可变”的城市风貌,让其在不同的观看者那里有着不同的想象。

而本次“港口与影像”计划中,黄臻伟依旧延续着他的《无时境》项目,只是,这一次将创作的地域锁定到了香港。这使得在观看体验上与以往的项目有了微妙变化——即,人们对“香港”有了想象或印象的预设。“香港计划”在阅读前宣布了一个可在现实中定位的对象,以至于让人们开始对眼前这个似是而非的城市不得不重新发起一番审视——它的肌理、它的变迁、它的未来…在这种经验与观看所提供的矛盾下,香港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的反问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于是,对于黄臻伟来说,《无时境》所关心的不在于香港是在怎样的历史原因下形成现在的样貌,也不在于当前某种无限接近写实的勾勒,而毋宁说,关键问题的所在是借香港这座城市的形象映射出“人们对于城市是如何想象的”心理范围内的洞察。

 

陈文俊与江演媚——广州商贸史的散点辐射

广州因地理条件成为中国最早的港口城市,而这也无疑意味着“海上通商”为这座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广州,“做生意”成为许多人形容自己职业的代名词,而事实上,在日常交际中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含混以至于这种形容背后有着许多神秘。出于好奇,江演媚的纪录片便是希望以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拥有千年海上贸易史的广州在当下的处境和生态。从俄罗斯留学生代购瓦夏、意大利皮鞋商Mauro、非洲贸易商人Felly与几处本土批发市场的混剪中,一些影射出人与地方之间、外来人口与土著之间的潜在关系开始浮出水面。

不同于江演媚以当下处境的延展,陈文俊则选择以广州海上通商史的史料作为出发点,结合对广州港在当下的景观和功能上的转变,来记录广州港宿命般的商贸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和轨迹。而那些素材——无论是那张疑似由十字门通往十三行的通商航路图(十字门是通往广州的重要航道,为来华贸易外国商船的驻泊点;十三行是清朝沿用明朝之习惯称呼广州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商人,后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还是对外销瓷图案细节的刻画和使用,都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之一”的重要参照,同时,也与这座城市的改变有着垂直的关联。正如作品中借用的一张1665年所绘制的“广州全景图”铜版画所展现的那样,广州城的地图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禁闭感的金钟状并与下方海域上星罗棋布的船只形成某种微妙的交融和对峙关系。现在看来,其中也似昭示着广州港这座历史大港在今后几百年因海上通商所带来的未知改变——在陈文俊镜头中的工业痕迹、在建的大桥、现代港口面貌等现状获的记录得到了回应。

 

结语

人们依旧可以如过去一样,把它们(港城)外在化为人们的记忆,然而记忆是脆弱易逝的。“港口与影像”作为一次行动,提供了一次特例,一种综合性言说的方式,尽管可能只是千万种方式的一种,但这也足够生成了一些比记忆更加持久稳固的东西。而再次整体回看艺术家们的实践,无论是出于诸如塑造还是迫近抑或回溯何等目的,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呈现、言说了不在时间中展开的、不止于宏观历史的港城一面,或强调着他们所关心的围绕港口城市展开的潜在问题。

在 WordPress.com 上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