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舍nitesha」是一家日本的线上书店(www.nitesha.com),它的主要业务有摄影集、设计、艺术相关的新旧书专卖/策划与「书」相关的展览活动/代客寻书服务。「二手」顾名思义取自于中文「使用过的」的意思。此外也象征着书本在进行机械化生产前的制作阶段是经由许多人亲手作业,经种种繁复过程而完成的手工艺品。「二手舍」作为创作者和读者的中继站,将书本「亲手递阅」并透过旧书回收买卖的机制,妥善地将书籍「永续传递」给下一个世代。
以下是我与与二手舍的主理人东方辉(Akira Higashikata)和罗苓宁(Amanda Lo)进行的一段访谈(采访:王欢 受访:由Amanda代笔回应)。
我则是在2009年开始于Zen Foto Gallery(禅画廊)工作时初次接触摄影,并投入摄影展览的执行及展览画册的编辑和设计工作。另外,其实我的家族都是从事摄影的,所以从小就对摄影并不陌生,后来因缘际会进入日本摄影艺廊工作也算是缘份吧。因为艺廊工作的关系有幸看到许多经典摄影师的原作作品,而艺廊展览则时常有机会与年轻摄影师共事,丰富了我对摄影作品和历史的认识,但主要还是以艺廊/艺术经纪的角度来观看摄影作品居多。后来认识我先生后,多了机会接触各类型的摄影书,从「书」的角度来观看摄影作品时又是另一个崭新的观看方式了。我和我先生还是偏向注重摄影历史的。鉴往知来,方知何为创新,如何创新。
王欢:目前来看,「二手舍nitesha」的书目以摄影、艺术、设计为主,并且其中也不乏音乐、文学、哲学、建筑等类别,可以整体介绍一下「二手舍nitesha」的选书、理念等情况吗?另外,我发现一些书籍的简介链接,一旦有其相关视频或文章,都会在链接加上相应的资料,以拓展人们对该书有更多的了解。这样以来,其实这里变成了绝不只是一个收售二手书的网站,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起到了传播、档案的职能。
Amanda:「二手舍nitesha」并未局限自己的定位或仅限定某些领域的选书。会以「摄影」作为出发点,阅读摄影所触及的相关哲学、评论、建筑、文史、设计、时尚等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涵盖的阅读范围。
整体来说,我们注重为书籍建造线上资料库,以使得书在实体流通之外也达到书的价值流通。除了文字介绍外,书的页数、尺寸规格、附属零件是否完整以至装帧设计师、编辑者的名字等都是基本的建档项目。另外像是当下发行的杂志或过期刊物,我们也会将目录(Index)登录在该书页面,如此一来,在我们网站上输入某摄影师的名字时,不仅能查询到单本发行的摄影集,同时杂志的访谈或者相关评论文集都能一并查到。有时我们也会为书籍挑选或规划合适的辅助阅读资料,如:线上影音、相关文章、特集汇整等,为读者提供多元的切入点。如此,不仅能更加突显每本书的个性,作为资料也达到保存和流通的功效。这也是作为一间线上古书店善用网际特性方能达成的。
而我本身在摄影艺廊工作多年的经历让我在接触每位摄影师的作品时,往往也得阅读与作品/影像相关的资料。例如做一本70年代日本民俗风景的摄影书,因为我出生于80后,为了解自己不熟悉的年代(很多早期的资讯是网路上也难以查到的),我会翻阅70年代的字体设计、查询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情或历史事件,甚至摄影师当年拍这组作品时曾深受哪部电影影响,我也去看那部电影等,如此才能更全方面地进入摄影的作品里面。因此我非常支持我先生的经营理念。
王欢:「二手舍nitesha」网站的分栏有一个“特集FEATURES”的分类,像是一个书店策划的专题一样。特集的主题有诸如木村伊兵卫摄影奖、《Scalo》、《VOP》、《汉声》、MATCHAND COMPANY…这其中的分类,既有按照系列刊物和书籍制作品牌进行的分类,也有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奖项为线索的回顾。我想知道,这些主题的设置是如何决定和策划的呢?
Amanda:我先生时常挂在嘴边上(虽然有点感伤,但他总是说他怀抱着)「即使哪天我死了,这些情报档案还能留在世间便无憾了」这样的意念在经营二手舍。不是一味想着卖书,希望access我们网站的人,每回都是与书的一次邂逅。这些书作为有价值的情报、文献代代相传,而网站作为线上资料库将书籍广泛地、跨国际地流传于世。
刚开始是因为从客人那收来的书累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将他们整理出几个类别去规划特集。
如「木村伊兵卫摄影奖」特集是盼能透过网站特集提高此奖项于一般民众以至国际间的认知度。在某一年我们出席木村伊兵卫摄影奖颁奖典礼时,颁奖人曾提到,希望有朝一日木村伊兵卫摄影奖也能成为国际摄影奖,放眼世界。再者,许多日本重要的摄影师大多为历届木村伊兵卫奖得奖者,透过此特集回顾过往摄影集的同时也等于回顾日本的摄影发展史(的碎片化片段),因此便规划了这个主题,盼能尽一己之力。
而「Scalo」则是在1991年由Walther Keller和George Reinhart于瑞士创办的摄影集出版社。自创立以来,秉持着「STAYSMALL, AND GO UP WITH THE QUALITY(坚持小规模,但求高品质)」的理念发行许多脍炙人口的摄影集,并给予当时的摄影出版界不少冲击。然而,2006年却毫无征兆地宣告破产,两位创办人也相继过世后。有感于若未能为绝版摄影集留下些资讯,可能就此渐渐消失于市面上了吧。
「汉声」和「摄影之声」的话,比较纯粹是为了日本客人所规划的特集。也许客人是因为找一本设计杂志而access二手舍网站,但透过特集认识了在日本一般书店不易看到的出版品,进而认识汉声装帧上的独特巧思,这时「特集」便成了一个入门窗口,也像是一个「懒人包」的概念吧(笑)。
现在手边其实有项建档工作正停摆中,但总想着要完成的就是将我们收到一整套的「写真时代」(日本八〇年代相当重要的次文化摄影杂志)来为它们建档规划特集,并把每期杂志的目录都登录在网站上。
王欢:很想知道除了线上书店以外,是否有私人书库呢?
Amanda:原则上我先生没有所谓的「私人书库」,但有一些没有公开在网站上的书,是他还在研究、整理中的。例如他在台湾、韩国收集来的一些老摄影集,其中也包括不知名的或者绝版的(摄影集),他想尽可能地收集更多来试图拼凑出一个脉络。待理出头绪后把研究成果放上网站资料库,再考虑脱手。
有私人书库的是我(笑)。自己常常不小心在别的书店购买摄影集、画册,回家后总得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书桌下的柜子,只怕被枕边人偷偷上架拿去卖掉!
王欢:Amanda同时也在ZEN FOTO GALLERY担任经理兼摄影书编辑设计一职。不知目前你们是否有自己制作、出版摄影书的计划呢?
Amanda:有的。的确未来考虑自己做出版,至于做什么还是个祕密!我在今年五月份,身份转任Zen Foto Gallery顾问,主要负责专案统筹执行。现在以经营「二手舍」为工作重心,先生负责书店经营,我则主导「书的展览」,同时也以中介艺术(intermediArt)的个人工作室名义做摄影集的编辑和设计以及艺术经纪。
王欢:在日本,还有哪些有趣的(线上或实体)书店呢,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Amanda:在高松有间「なタ书」,听说是预约制,虽然没去过但有些在意(笑)。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东京银座)也是非常有趣的一间书店。二手舍十月初也将在亦安画廊(台北)内开设一间实验空间「二手舍 书的艺廊」——NITESHA BGTP (NITESHA BOOK GALLERY TAIPEI)。我们将会在这个空间实践更多结合书与策展概念的展售计划,再创古书新价值。开幕展将与亦安画廊台北联合企划「台—摄影与书」特展,回顾台湾摄影史。实验空间则展出日本代表性时尚品牌「COMME des GARÇONS」印刷品展。(开幕后直奔假杂志做「Book Exhibition」)
王欢:今年7月,你们在台北做了「BOOK EXHIBITION-日本摄影集黄金期」的展览,展出了聚焦1960至70年代日本所出版的摄影书。而这个展览也将10月辗转来到假杂志图书馆巡展,可否来为大家预告一下我们即将在宁波看到一个怎样书展?
Amanda:老实说首先我们正面临一个大难关,就是从台北寄大量的书去宁波!因为台北展之后书必须从台湾寄到中国,执行上有很高的风险。
展览规划上,我们尽可能想完整地将台北展的内容搬去宁波,但会稍微调整展出的方式。再来就是,这个书展它有一个特征是,绝大部分的书都是古本书,一旦售出了便离开展场(即使是展示于墙面上的主要书目),随着读者前往它新的归属之地。因此,书展的内容每天都会有些变化。有些重要的摄影集,甚至是珍稀古本,在台北已经卖出的,我们尽量再去寻找,但能否找到以及书况和价格都是难以预知和掌控的。这部份也呼应了「二手书」与「读者」间的关系就是个缘份吧。这是个能观、能知、能触、能买的书展,读者能同时看到原版与复刻、再版的摄影集同聚一堂,透过各章节文字的论述搭配实体书物,希望让摄影爱好者能更进一步地走入日本摄影的历史里。我们也预计在开幕日举办导览,欢迎大家前来参与!
「Book Exhibition」每期围绕不同主题选书,是透过「观」、「知」、「触」、「购」,进而促成人与书更深层交集之书展企划。除了旧书回收和贩售的基本业务之外,二手舍希望积极向大众传递古本书的魅力和乐趣,并结合策展的概念赋予古书新时代的价值。
王欢:非常感谢。